全面抗战爆发后,国共两党达成了合作协议,在陕北,红军的主力部队被重新编制为八路军,组成了三个师六个旅。这六个旅的旅长分别是陈光、徐海东、卢冬生(未到任)、陈伯钧、王宏坤、陈赓。这些军官起点很高,在八路军迅速扩张的背景下,本应有着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。然而,有一个奇怪的现象——陈伯钧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,直到1943年才被任命为358旅副旅长。这究竟是为何呢?
陈伯钧的个人经历其实颇为有趣,起初他是359旅的旅长,而该部队的成员大多来自红二方面军,但他本人却是中央军的嫡系,而他也获得了毛主席的高度信任。陈伯钧于1910年出生在四川达县,家庭状况较好,童年时期他一直专注于学业。在就读于省立第四师范时,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,并决定放弃书本,投身军旅。于是,他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六期,正式走上了军事道路。
1927年,陈伯钧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教导团任职,该团内有不少共产党员。听闻南昌起义爆发的消息后,陈伯钧急忙赶往参与。然而,等他们行至九江时,却被张发奎的部队缴械,未能参与起义。在这个危急时刻,陈伯钧设法逃脱,他决定留在江西高安,加入了20军独立团,并于次月奉命参加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,随后跟随部队上了井冈山。
展开剩余79%因为陈伯钧的文化背景和军校出身,毛主席对他非常重视。红军军官教导队成立时,毛主席便任命陈伯钧为副队长。值得一提的是,红军军官教导队是中国军队培养军官的起点,后来发展的红军大学、抗日军政大学等学府,都是建立在这所学校的基础上的。所以,尽管陈伯钧只是副队长,但这仍然是对他极大的信任与重用。
然而,陈伯钧的军旅生涯很快出现了一个转折。军官教导队的大队长吕赤,是黄埔四期的校友,和陈伯钧关系十分亲密。两人年龄相仿,经常一起讨论战术、嬉笑打闹。一次,教导队攻占湖南酃县,陈伯钧在扫荡战场时,在泥地里捡到了一把锈迹斑斑的美制勃朗宁手枪。他对这把“废弃”的手枪极为好奇,兴冲冲地拿给吕赤炫耀。吕赤看了之后打趣道:“这哪是枪,分明是块生锈的铁块,不能用了,赶紧扔了吧!”当时年仅17岁的陈伯钧,性格倔强,不甘心这把手枪就这样放弃,于是他一边鼓捣,一边研究着如何修复它。
几个月后,陈伯钧竟然成功地将这把手枪修复得几乎焕然一新,他激动地找到了吕赤,迫不及待地说:“看!这把枪修好了!”说完,他便扣动扳机。令人震惊的是,枪居然发射了!结果吕赤不幸中弹倒地,随即失去了生命。所有人都愣住了,陈伯钧也呆若木鸡——一把本该报废的手枪,竟然还能够发射子弹。
吕赤的死让毛主席深感痛惜,但此时事已至此,再追究陈伯钧的责任也已无济于事。红军缺人之际,不宜再次失去一位有潜力的干部。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,与士兵委员会主任张令彬商讨后,决定免除陈伯钧的死罪,给他一个机会让他立功赎罪。毛主席还亲自召集全军,公开表明自己的决定:“吕赤同志是好同志,陈伯钧也并非恶意,他是无心之过。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牺牲就忽视另一个人的未来。大家应该理解这一点。”
陈伯钧因此只受到了降职处分,他的职务被降为副连长,并且接受了军事惩戒。这个教训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让他更加谨慎,并在战场上表现得更加英勇。
陈伯钧的革命历程中,虽然曾经历过几次沉寂,但他始终没有放弃,依然为革命事业贡献着力量。他曾参与过红一方面军的反“围剿”战斗,也曾因支持毛主席的正确路线而被“左”倾领导免去红15军军长职务,并被送到红军学校继续深造。后来他被调入红五军团,继续参与反“围剿”战斗。
在长征的过程中,陈伯钧与其他红军干部一起,经历了无数艰险。红五军团在长征中是后卫部队,伤亡惨重。最终,红一、红四方面军成功会师后,陈伯钧被调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参谋长。虽然在这一过程中,他也因坚定支持毛主席路线而与一些领导发生了分歧,但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。1936年,在长征途中的西进过程中,陈伯钧被重新任命为红四军参谋长,并在同年甘孜会师后,调任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军团长,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。
毛主席对陈伯钧的关怀一直未曾间断,尤其在长征途中,毛主席特意致信陈伯钧:“伯钧同志,听闻你在六军表现突出,为红军取得了许多胜利,身体可还安好?我们都非常挂念你,期待不久后再相见!”
这一段历史充分展示了毛主席与陈伯钧之间的深厚情谊,也揭示了陈伯钧的成长与坚韧不拔。红军的主力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后,陈伯钧自然而然地成为了359旅的旅长。然而,一次因冲动所致的过激行为,却导致了他暂时的沉寂。1937年10月17日,陈伯钧接到上级命令,要求他派人领取资金为部队制作冬装。然而,在一次与司机发生争执时,陈伯钧情急之下打了司机一巴掌,违反了八路军严格的纪律。最终,他被召回延安,接受了毛主席的严厉批评,并被暂时调离前线,送到党校继续深造。
尽管如此,陈伯钧依然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。后来,陈伯钧在抗战期间虽未能直接参与前线作战,但他依然积极为党工作,并在解放战争时期,在东北发光发热,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。1955年,陈伯钧被授予上将军衔,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。
回顾陈伯钧的一生,若非那一次冲动的巴掌,或许他在抗战时期的表现会更为突出,甚至可能成为兵团司令员。然而,历史往往充满了不确定性,一个巴掌的代价,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。
发布于:天津市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